济宁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站内搜索

媒体焦点

媒体焦点

融汇四海 能济天下

济宁通讯丨深化三项制度改革 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2025-09-19 责任编辑:管理员

01.jpg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面对新的时代形势和发展重任,济宁能源发展集团(以下简称“济宁能源”)深入落实省、市关于国企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以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为抓手,以提升企业经营质效为目标,以调动员工积极性为根本,瞄准重点任务、抓住关键环节,谋划实施一批战略性、创造性、引领性改革举措,有效破解了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力推动企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2024年,营收突破900亿元、实现利税59亿元,位列《财富》中国500强第213位、中国物流企业50强第18位。

一、突出“明职责、定目标”契约导向,锻造干部担当实干硬作风

改革的核心要素是人,关键在干部。济宁能源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以上率下和试点先行、标杆引领和层级推动相结合,强化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刚性约束,推动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市场化用人机制。一是打破“铁饭碗”。通过两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践,高质量推进61家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管理,通过定目标、硬约束、实考核,逐步建立起“定位清晰、目标明确、权责规范、考核严格、全面覆盖”的经营目标责任制,使“契约”的精神、“成事”的导向更突出、更强劲、更鲜明,有效发挥了干部在改革发展中“领头羊”作用。参照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在一级企业和各级子企业职能部门管理人员中,分级分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了“一月一考核、一季一通报、一年一排名”的良性竞争机制。二是激发“新动力”。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推行对市管经理层干部的“一人一策”考核,结合年度任务目标和经理层班子职责分工,差异化制定考核指标,实行“月度考核+年度考核”相结合方式,分别与月度绩效工资、年度薪酬相挂钩,更好发挥经理层“谋经营、强管理、抓落实”的作用。制定干部能上能下暂行规定,综合考量挂图作战、各类通报、年度测评等情况,每年度对集团管理的干部进行量化赋分、同类排名,对考核排名靠后的干部进行约谈和作出调整。2023年以来,实施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人数共计68人,占比达10.1%。同时注重“下后关爱”,通过“量身定制”对标交流、脱产学习、专业进修等“培养套餐”,畅通“再上”通道,近年来有3名干部得到组织和群众认可被重新起用,彻底打通了能上能下的“循环关口”,激活了干部队伍内生动力。三是构建“新模式”。改变以往“主观判断”“业绩印象”选人识人模式,采用360°评价、Disc性格测试、“九宫图”分析,盘点高潜人才和绩优人才,打造“3215”后备人才库,建立“高层、中层、基层、技能”四级后备人才机制。截至目前,已有1500余名青年人才动态入库培养。加快干部年轻化进程,全面实施启航、续航、领航、护航“四航工程”,提速构建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梯次有序、规模适度的“老中青”干部梯队,2024年选拔使用“90后”干部21人、“95后”干部10人,后备年轻干部储备比例提升至45%。全面推行公开竞聘选拔机制,2024年集团总部及权属企业新聘任的263名管理人员中,采取竞争上岗方式146人、占比55.5%,企业覆盖面达98.1%。注重干部交流锻炼,先后选派27名青年干部到党政机关跟班锻炼,组织9名干部上下交流,通过给位子、压担子、架梯子,持续提高青年干部的复合阅历和跨界水平。

二、突出“提效率、严定额”人效导向,激发员工价值创造新活力

济宁能源按照“内用、外招、上请、下挖、近补、远育”思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快人才调整步伐,大力营造“人才支撑发展、发展造就人才”的良好生态。通过结构的优化、岗位的优化、人员的优化,提高劳动效率,精简人员、精干队伍,推动形成员工能进能出的有序流动机制。一是精简机构编制,提升组织效能。大力实施精益化管理和“双提升”活动,下达《深化落实三项制度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首要推进组织机构和定岗定员核定,今年全年用工计划压减20%以上,总定员压减比例超5%,部分企业压减超10%。按照“强一线、优二线、精职能、增效能”理念,推行大区队、大部室、事业部管理体制,港口、制造业企业机构数量压减率10%以上,职能科室人员编制数不超过总定员25%,一线业务人员占比超50%。对于新设企业或小微企业财务合并设置,定员30人以内的企业内设机构控制在5个以内。推行建立二级“再培训中心”,跨企业“以冗补缺”调配人员323人次。按照总部“引领引导、支持支撑、督促督导”职责定位,动态调整优化总部结构,着力打造复合型人才增加、专业化人才精干、职能综合化、工作高效化的“战略管控型”总部机关。二是统筹人员调配,推进能进能出。统筹富余岗位的精简和关键岗位人员的激励,把员工对收入增长较高的期望与个人能力提高和岗位流动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制定离职回访管理、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等指导意见,构建“1+2+N”劳动争议协商化解工作体系。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定期开展员工“起底式”大排查和试用期考核,对长期旷工缺勤、长期病假、岗位不胜任等无法正常上岗员工,依法依规及时解除劳动合同。2024年济宁能源获得“全国文明企业”“省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荣誉称号。依托“再培训中心”,对考核不称职、不胜任退出、富余的员工,一律组织开展专业技能、爱岗教育等培训,培训合格后重新安排上岗。2024年以来考核转岗、再培训、降级、内退员工382人,企业主动解除劳动合同员工190人,畅通员工能进能出的渠道,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三是打造雇主品牌,强化人才引育。修订公开招聘管理办法、提高人才引进质量暂行办法等制度,持续升级“企业版”优才政策,创新举办“高校开放日”活动,通过已签约学生提前到岗实习、给高校寄送董事长签名感谢信等具体措施,拓宽人才招引渠道、提升人才招引层次,持续扩大企业在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努力打造“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优良氛围和发展环境。2025年新入职的179名应届大学生中,一本院校毕业生占比90%,其中“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占比18%,研究生占比36%。与10家猎头公司常态化开展合作,围绕船舶制造、设计研发、金融期货、国际贸易等紧缺岗位,引进中高端人才9名,招聘“即插即用”人才47名,寻访洽谈海外国际化人才3名。探索“招工变招生”模式,与四家高校联合培养首批“现场工程师”110名;公开招聘暑假实践生,“双一流”高校学生到企实习实践37人。

三、突出“强激励、控总额”业绩导向,建立多元薪酬分配新机制

济宁能源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挣钱是真本事”的新观念,注重发挥经济杠杆激励作用,加大薪酬改革的力度,不断完善构建符合企业经营实际的多元化、系统化、多层次的市场化分配机制。一是建立工资总额决定机制。坚持“效益增工资增、效益降工资降”的原则,制定工资总额管控办法、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办法等制度,形成了工资总额预算与劳动力市场适应、与企业经济效益、与劳动生产率“三向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定期评价、合理确定管理人员与员工的薪酬增长比例,确保管理人员薪酬增长幅度与公司效益增长幅度相匹配,与员工薪酬增长幅度相协调。二是畅通“三通道”分配机制。以岗位价值为核心,以绩效贡献为导向,聘请外部专家团队顶层设计“为岗位付薪、为业绩付薪、为能力付薪”的宽带薪酬管理体系。建立管理、技术、技能职业发展“三通道”相衔接的分配制度,加大工资向“市场与现场、生产与研发、高层次与高技能”人才的倾斜力度,合理拉开工资分配差距,有效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针对技能人才、科技人才激励需要,出台专业技术(技能)人员激励、技能大师评选管理等意见,对取得不同专业和等级证书的人员发放500—5000元不等的一次性奖励,“一级技能大师”匹配企业班子副职获取薪酬,切实为技术技能人才打通了职务和薪酬晋升发展通道。三是探索多元化激励机制。依法依规探索运用股权分红、项目跟投、超额利润分成、中长期绩效奖励等激励工具,实现对关键岗位、核心人才的长期有效激励,打造员工与企业劳动成果共享、收益分配共享的“利益共同体”。2家权属企业已经实施股权激励,1家权属企业试行项目跟投运作机制。出台高端人才与市场化人员薪酬管理办法,对企业自主认定、保荐的高端人才与市场化人才,划分资格等级,每月提供500—35000元不等的人才津贴,不断完善与劳动力市场相适应、与公司发展相匹配的薪酬分配体系。推行“基本薪酬+绩效薪酬+任期激励”模式,分类确定年薪制、任期激励制、岗位绩效职级工资制、协议工资制等薪酬模式。建立健全决策、执行、落实、督导、考核“五位一体”挂图作战体系,依据“作战质效”刚性兑现薪酬,切实做到以发展论英雄、以实绩论英雄、以结果论英雄。

面向未来,济宁能源将大力推动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加快建成国内一流的综合能源集团和大宗商品供应链集成服务商,为济宁市“一个万亿、五个倍增”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图丨蒋苓 李兴建

咨询留言

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意见、建议、投诉等事宜,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以便于沟通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