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山东济宁阴雨连绵,迎来北方罕见的“梅雨季”。持续的高湿度环境,给粮食仓储带来严峻考验。在位于任城区南张街道的济州粮食产业园,仓内小麦颗粒饱满、玉米色泽鲜亮、绿豆碧翠干爽。这一“大国粮仓”凭借智能化防控和精细化管理,交出多雨季节仓储粮“零霉变”优秀答卷。
智能监测,给粮食装上“电子哨兵”。“小麦仓湿度55%,温度25℃;绿豆仓湿度53%,温度23℃,各项指标正常。”仓储管理员闫滕轻点手机屏幕,不同品类粮食仓的实时数据便清晰呈现。“粮情测温系统”与“智能安防”系统构建起全方位监测网络,仓内配备的温湿度传感器,数据通过物联网实时传输至“粮企云”平台,针对小麦等易吸潮品类,传感器采样频率提升至每15分钟一次,精准捕捉湿度细微变化。
这套智能系统的灵敏度远超人工监测。9月下旬集中降雨导致园区空气湿度攀升至76%时,系统立即触发了预警,小麦仓内环流控湿设备通过分子筛技术吸附水汽,2小时内将湿度稳定在60%以下。绿豆仓则启动双重控湿模式,先以食用级硅胶干燥剂快速吸湿,再通过低温循环系统将温度降至28℃以下。“以前雨天要每小时巡查一次,现在系统24小时值守,异常情况1分钟内就能推送警报。”闫滕介绍,智能化改造使粮情响应速度提升了10倍。
分级管控,量身定制储粮方案。在仓储区,小麦、玉米、绿豆等农产品被划入各自的专属“养护区”,每类农产品都有量身定制的保存方案。针对玉米水分含量较高、呼吸作用旺盛的特性,园区开辟低温通风专区,通过综合通风系统将仓温稳定在28℃以下,抑制水分聚集;对小麦等湿度敏感品种,设置恒湿区,采用密封容器存储并辅以精准控湿设备;而绿豆作为最怕潮湿和虫蛀的品类,单独设立“低温密闭区”,不仅将仓温控制在20至25℃,还对入库绿豆实行码垛分区处理,配合食品级干燥剂吸附残留潮气。
这种分类施策的理念贯穿仓储全流程,粮食入库前需先通过一卡通完成扦样登记,专业设备检测水分含量——小麦、玉米等粮食水分超过安全储存指标的,一律严禁进入仓库。“就像给粮食办‘健康证’,不合格的绝对进不了仓。”质检人员汪孟冉说,“雨天,我们更加关注粮食采收后水分达标情况,把好粮食的安全‘入库关’”。
制度保障,筑牢粮安“责任防线”。“雨雪天我们加密巡查频率,检查仓房密封情况,每日核查设备运行记录,每周完成一次全面粮情分析。”汪孟冉介绍道。在园区调度中心,《雨季仓储管理细则》贴在醒目位置,其中针对不同粮食特性细化了管控标准:小麦仓定期检测气密性;玉米仓重点监测通风系统风压;绿豆仓需额外检查干燥剂状态,每周更换一次……这份细则严格遵循《储备粮管理办法》要求,明确“专仓储存、专人保管、专账记载”的管理标准,确保每批粮食都可追溯。
专业团队是制度落地的关键。园区100%的保管员持有粮油保管专业资格证书,每年雨季前开展专项应急演练,针对“小麦吸湿返潮”“玉米结露霉变”等场景开展专项训练。同时,园区为每台通风机、环流熏蒸设备、皮带输送机等建立电子档案,从采购、安装到维护、报废全程记录,通过定期维保使设备故障率降低20%,使用寿命延长15%。从仓房气密性检测到通风时机判断,从水分超标处置到霉变预警响应,一套标准化操作流程,让“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传统理念有了现代技术支撑。
据悉,仓储区的粮食经上级质检部门抽样检测,水分含量、杂质含量、不完善粒率、脂肪酸值、色泽气味等均优于国家储备粮标准。在连绵阴雨中,这个矗立在京杭大运河畔的“粮安守护者”,正以科技赋能与制度保障,守护着丰收的果实,为“端稳百姓饭碗”筑牢根基。
来源丨人民网
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意见、建议、投诉等事宜,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以便于沟通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