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企业动态

企业动态

融汇四海 能济天下

荐读 | 让技术为企业发展“赋能”等两篇文章

2020-10-11 责任编辑:管理员

编者按

在决战决胜四季度的关键时刻,集团公司将《中国煤炭报》刊登的两篇人物通讯推荐给集团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各企业生产技术科长(相关技术人员)、各基层区队技术员阅读学习,旨在进一步增强各级工程技术人员学技术学业务的自觉性;进一步提升工程技术人员解决现场问题的责任和担当;推动各企业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优化工作流程,优化劳动组织,优化开拓布局,把先进可靠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工作中去。

   文章之一:让技术为企业发展“赋能”


    在东庞矿,有这样一个人,他年龄不大,却被称为 “技术大咖”:他带领团队,负责矿井整体规划和技术管理工作,他带头钻研前沿技术并开发出适合东庞矿的具体方案,他还相继主持起草、修订一系列技术管理办法,为企业安全生

产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他就是东庞矿技术科科长李冬红。
优化源头设计促提质增效 东庞矿技术科,负责矿井规划、采掘技术管理、矿压管理,矿井的每一条巷道、每一个工作面都是出自这里,因此他们也被比作是 矿山的“设计师”。作为科室带头人,李冬红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设计上的节约就是最大的节约,我们一定要在设计源头上下功夫,好让一线区队的兄弟们好出煤、出好煤。”因此,在每个工作面设计之初,他都会根据地测部门反馈的煤层赋存信息,反复研判,避开断层落差大的地带,既能够保证优质资源全部开采,又可以避免回采过程中因过断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21110工作面圈定过程中,他时刻关注着掘进中地质条件变化情况。今年6月份,在掘进期间通过打钻得知,在前方靠近切眼部分出现断层,李冬红立刻带领科室人员下井查看探煤情况,并根据现场情况连夜修改工作面设计,通过调整工作面切眼设计方案,精准避开断层,确保了工作面的正常掘进圈定,也为后期工作面顺利回采打下良好的基础。设计的优化不仅为后期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今年4月份,在2913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在充分掌握地质条件的前提下,经过精准的计算和设计,他带领科室成员制定出一套通过实施补轨道巷增加边角煤回收的方案,力求将工作面与断层之间边角煤“吃干榨尽”。仅这一项,就可增加工作面边角煤炭回收约1.48万吨,可为矿井增加收入18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煤炭资源“颗粒归仓”。
做好技术服务保稳产高产  李冬红不仅在源头上为生产做好设计,在生产中更是以身作则带领科室为一线生产做好服务。21215综采工作面是东庞矿今年的主力工作面,工作面倾角大、断层多、夹矸厚、两巷压力大、瓦斯管理难等一系列困难交织叠加,被职工称为‘最难啃的硬骨头’。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李冬红结合地测部门给出的地质信息,提前为区队制定出过断层的方案措施。针对煤壁松软片帮、顶板破碎的问题,他多次到现场跟班,指导区队在割煤后及时带压移架支护顶板,同时根据现场实际研究确定注浆方案。“我原来在一线区队当过副区长、书记,知道一线的兄弟们在井下头面上干活不容易,所以现在我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把不稳定的因素提前解决掉,消灭在无形之中,保证安全生产平稳运行。”然而,工作面现场的情况复杂多变。4月10日,21215工作面片帮严重,严重影响着工作面回采。李冬红立刻到21215工作面查看情况,他现场调整注浆和支护措施,并指导综采一队职工一次支护到位。经过他和区队职工的共同努力,工作面终于在第二天恢复出煤,随后他又在现场连续跟班2天,确保工作面现场生产环境稳定,为东庞矿原煤产量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区队在生产中无论遇到什么难题,李科长都是冲在最前面,用最快的速度去看现场、定措施、保生产,他用实际行动感染着我们,做好安全生产最坚强的后盾。”技术科主管马建伟告诉笔者。
开展项目攻关为安全护航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李冬红始终相信并践行着这一理念。面对日益复杂的矿井生产条件,他坚持把技术和创新作为保障矿井发展的“利器”。东庞矿目前主要生产区域都在矿井深部的11、12采区,埋深大,地压大,巷道变形严重,对此,李冬红带领科室成员,系统研究了深部巷道围岩综合控制技术。目前,11、12采区部分巷道采用新技术进行了整修,巷道变形减小了,“运输动脉”畅通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李冬红还带头学习并成功开发出了适合东庞矿的水力压裂技术参数及工艺,提升了矿井顶板管理水平,对回采临近巷道起到了保护作用。在他的推广、优化和指导下,东庞矿拥有了专业水力压裂施工队伍和全套施工设备,完全掌握了水力压裂施工技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而这两项技术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而他本人也获得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冀中能源集团科技创新先进个人、杰出青年等诸多荣誉称号。采访最后,李冬红告诉笔者:“在矿山,我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工作,看着自己设计的方案、研究的成果一次次应用到生产中并带来效益,心里还是挺有成就感的。今后,我将继续牢记自己共产党员的使命,实干担当,为企业做大做强贡献技术力量。”(《中国煤炭报》9月29日第5版)

文章之二:“创新达人”的励志青春

中煤新集口孜东矿综采一队技术员杨振,是矿区出了名的创新“大咖”,近年来,他凭着对工作的执着和对创新发明的痴迷,完成了近百项技术创新项目,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制作专家”和“创新达人”。“荣誉”的背后,是励志的青春。2002年,23岁的杨振走出校园,加入中煤新集,开启了自己的煤海旅程。他把艰苦的环境作为磨炼自我的舞台,从初出茅庐的懵懂学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让青春风华彰显在千米深井,把攀登的足迹写在了万米大巷,成为了行业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新星。
精益求精的“技术范儿”维修采煤机、Promos集中控制系统、贝克组合开关……他技术精湛。在职工眼里,他是“全才”,而在他自己看来,他就是一名普通的机电工。从2011年调入口孜东矿的那天起,杨振就与这里的新型机械化采煤设备“较上了劲”。一支铅笔,一把钢尺,一张图纸,这是杨振的三件“宝贝”,每天下班后,他都会带上这三件“宝贝”,到综采自动化工作室进行创新研究。2018年3月,111305综采工作面受地质条件影响,采煤机喷雾泵开停不及时,造成工作面出煤系统煤质水分大、积水、设备温度高,并且采煤机开停机造成喷雾泵反复开停,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接到对技改任务后,杨振发现,是因人工反复开停延缓了喷雾泵同步时间,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将开停流程融入工作面集控平台,这是“大手笔”,也必须要有“硬功夫”。于是他连续一周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在工作面采集采煤机的启动电流、检测开关回路参数、读取采煤机电流数据,设计研制出煤机启动有电流后,喷雾泵可以通过master屏幕鼠标操作进行跟随启动,煤机停止无电流后3秒喷雾泵跟随停止运转,既解决了问题隐患,年创经济效益近100万元。2019年8月份在121302工作面,采煤机割底煤到40号支架无法牵引,但摇臂可以升降,当班的维修工急得满头大汗,却怎么也查不到故障原因,于是打电话向杨振咨询。凭着自己积累的经验,他判断故障是因为采煤机震动造成变压器接线柱线路头虚接而引起的。在他的电话指导下,当班维修工很快就查到了故障点,并及时解决,采煤机在地下千米深处又发出了轰鸣声。“像这种检修全靠判断能力,杨振对采煤机最精通,判断准确,处理起来快,不会影响生产时间。”队长柏跃好说。仅2018年以来,他先后参与综采自动化技术攻关项目26项,对综采设备进行40多处的技术改造,处理设备故障60多台次,累计节约成本1000余万元。
扎根一线的“创效范儿” 作为一名一线技术人员,杨振深知创新和生产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工作面需要管控的因素太多,复杂程度是工作室内所无法比拟的。只有这样“接地气”的研发,才能真正实现技术与生产的无缝链接。18年来,杨振一直扎根一线、积累蓄能。“虽说技术专业对口,但书本上的知识终究不能适应所有的现场。”杨振回忆,那时他就跟在老师后面拿着措施到现场对比着学,不懂的地方就找老工人问,生产工艺上哪个地方该优化,哪个地方该对设备进行改造,他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采煤不见煤,产矸不见矸的环保形势下,口孜东矿不断引进了新设备新工艺,机电设备功率大、自动化程度高,杨振全程参与了工作面设备安装、调试、运转及工艺优化,认真学习和钻研新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在自己熟练掌握采煤机各项功能习性的同时,他还带领机电技术人员针对输送机、转载机起桥段液压支撑装置、采煤机等设备进行了改革创新。今年以来,在工作面过断层、生产任务紧张的形势下,杨振已经不记得自己解决了多少次疑难杂症。“只有结合现场实际进行摸索、创新,才能真正提高技术水平。”杨振说。一个个技术难关既成了杨振的“拦路虎”,又成了他的“奠基石”,自从担任机电技术员以来,他参与的创新科研近80余项,申报实用新型专利发明5项,累计创新创效近1000万元。2019年获得公司十佳改革创新工作者荣誉称号,2020年获新集公司首届新集工匠称号、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生产一线技术创新标兵荣誉。
授人以渔的“传授范儿”近年来,新集公司实施人才兴企战略,通过推行管理、技术、技能“三通道”晋升机制,“345”人才发展计划,为青年才俊提供了立体化的成长通道。以创新为踏板,借人才机制东风,绽放花样年华。“不仅自己要掌握过硬的本领,还要带好团队,把知识传授给员工。”杨振认为,只有团队的整体素质提升了,才能无坚不摧、战无不胜。长期以来,杨振以“导师带培”、“名师带高徒”等形式,着力培养出生产和技术骨干。在传教过程中,他对徒弟们严格要求,悉心指导,鼓励他们多问﹑多看、多想、多动手,并将其遇到的问题归纳总结出来,详细地为徒弟们分析、讲解,丰富他们的经验。翻开杨振的最佳师徒登记表上记载着;2013年11月,由他主导负责的综采自动化工作室,荣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颁发《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截止2019年,工作室累计技术成果突破43项,培训人数达700余人次;姚朋朋、左侠中分别在2019年公司技能大赛中获综采维修技工第一名、支架工第二名的好成绩。通过“名师带徒”培养与自身锤炼,培养出了20多名技能型人才,并均能在设备维修维护方面独当一面。对于取得的成绩,杨振谦虚地认为:“是公司优惠的人才政策、宽阔的成长平台,才有了我的用武之地,我会一如既往地努力,用脊梁背负新时代青年人的担当,不求惊天动地,但求青春无悔。”(《中国煤炭报》9月29日第5版)

咨询留言

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意见、建议、投诉等事宜,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以便于沟通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