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器轰鸣、吊臂起落之间,一座传统港口的发展如何被重新校准?
这不是一场颠覆式的技术革命,却是一场更为深刻的内在进化。当“精益”的思维如涓涓细流,渗透进太平港生产、管理与服务的每一个角落,这座港口正以一种安静却有力的方式,完成着自己的焕新之旅。
破题:用“数字流”切断“等待流”的精益实践
曾经的港口作业信息在纸笔间流转,更像在码头与堆场间的“徒步旅行”,延误与等待是家常便饭。
破题扣响于一个看似平常的改善——太平港将整个生产链条,搬上了钉钉。如今,业务派单、接单、完工反馈在指尖轻点间完成,构建了一个无形的数字闭环。信息传递效率提升20%以上的背后,是它切断了“等待流”,形成了一个无缝衔接的“一个流”生产闭环,这是精益生产追求的效率提升。
紧接着,港口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的实践。他们围绕“准备、组织、验收”设立三关,对生产流程进行解剖与重塑。调度从此“心中有数”,协调“有章可循”,堆场布局也告别了过去的“见缝插针”。一套“计划精准、执行高效、反馈及时、管控有序”的现代生产管理模式逐渐清晰,推动港口综合效率提升30%,实现了货物更加流畅的节拍。
深耕:将“成本账”算进每个环节的精益哲学
在太平港,“降本增效”“过紧日子”不是口号,是深入骨髓的“消除浪费”的精益哲学。
生产环节,工人们开始像对待自家物件一样“修旧利废”,让资源在循环中延续价值;营销端,流程优化与供应链金融的引入,让资金的流速更快、成本更低;技术团队则埋头于设备改造,在细微之处探寻着降本的新路径。
这一切,汇聚成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字:1-10月,累计降本增效120.09万元。这不仅是真金白银的收益,更是一种“人人讲成本、事事求效益”的文化在场证明。
焕新:在“客户价值”端定义的精益闭环
港口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服务的竞争,是对“客户时间”的极致尊重。
“1小时响应、8小时办结、24小时回访”闭环时间框架,问题解决率飙升至98%,客户满意度从82分跃升至95分。这13分的跃升,跨越的是从“满意”到“信赖”的鸿沟。
从货物装卸到仓储转运,再到物流配套,每一个环节的持续优化,都让太平港的服务变得更精准、更高效、也更具温度。也带来了业务的稳步增长与港口吞吐量的连创新高——单月疏港量40万吨,单日2.2万吨,这些数字,是市场给予精益服务最响亮的回声。
起航:没有终点的远征
精益管理,被太平港人视为一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远征。它带来的,不仅是效率的提升与成本的下降,更是一种内生动能的焕发,一种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从容前行的底气。
文/图丨李盈盈 李兴国
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意见、建议、投诉等事宜,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以便于沟通联络。